18863175
首页>资讯列表>资讯详情

东北师范大学:2021届雕塑本科线上毕业展

4年前
24971

微信图片_20210616082947.jpg

    欢迎 2021 届雕塑毕业展览 投稿    

欢迎雕塑群展、雕塑活动、个人作品推介投稿。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该院师生供稿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21届雕塑本科线上毕业展

微信图片_20210616082951.jpg

前言


正心致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为学的初心,进而以达成以文化人的效应。雕塑是心象的物化,是主、客世界交互的返照。尊重与创造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理念,在雕塑教学中我们尊重艺术规律、尊重教师主体教育意识、尊重学生个性的伸张。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东师雕塑专业重视对雕塑传统的学习,探索当代专业发展前沿现状,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地域文化特征,在教学中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了文、史、哲、艺联动的东师雕塑专业特色,学生雕塑创作呈现出艺与术并重,道与器兼修的风貌。

毕业展是艺术学子的学业总结,通过作品,我们能看到他们或对雕塑本体问题认真梳理,诚意表达;或对于当下社会话题的关注,紧抓热点;或对于自身和他人存在关系的思考,以求超越自我;或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追问,以获取现实与非现实的平衡;或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照,以求雕塑意象之美等等。这一切种种法都源于“正心”,古语有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在雕塑创作中,师与生、教与学合而为一,在不断的讨论、指导与实践当中,心中审美意象最终得以凝结成为雕塑。而这雕塑是以“心”为中心,强调“人”的在场和关联,是对自我、社会、自然、人性等等问题的雕塑语言化描述、讨论和声张。这语言或是青涩的,或是凌乱的,抑或是成熟而悦目的,无论如何它都呈现出不拘一格和舍我其谁的强力意志,这也正是青年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毕业展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总结当下,规划未来,点亮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若干年后回望今天,我们必定会为今天努力的自己点赞。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李烜峰
2021.6.13


作品展示



李云翰-《速写日记》
白钢、铁-200×200×100cm
指导教师:殷小烽
 微信图片_20210616082956.jpg
作品说明:殷小烽教授在本科基础课阶段为我们开展的《人体速写》课程教学使我受益匪浅,培养了我以“速写日记”为方式记录生活中触动我的瞬间并定格在画面中。我自当谨记吾师教诲,并将这种绘画习惯维持至今,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有所依,速写已然成为我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次毕业创作我通过思考如何将速写的平面语言转化为雕塑的空间语言呈现,以我同窗共读的同学挚友为内容,表达我对即将毕业分别之际的不舍之情和对我们彼此的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祝福,愿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陈琳-《五味系列•辛》

500×20×15cm-椴木
指导教师:郭航
微信图片_20210616083003.jpg
作品说明:《黄帝内经》言:“五味如于口也,各有所走”,运用精细木雕手法创作《五味》系列作品,感受五味养五脏的气韵,作品呈现为《五味》中辛味的表达,辛,色属白、行于肺。

潘明仪-《春游梦到虢国夫人游春》

191×126cm-毛毡
指导教师:郭航
微信图片_20210616083008.jpg

微信图片_20210616083010.jpg

田智宇-《众》

树脂着色-400×60×60cm
指导教师:李烜峰
▼ 

微信图片_20210616083015.jpg

作品说明:作品《众》的灵感来源于对当今社会中部分人群的盲目状态的观察,与法国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强调的”群体无独立意识“相对应,将缺乏判断力的人群塑造成连续向上攀爬的造型,试图唤醒人们对自我的认识。  

买千惠-《卯·空》

尺寸可变-亚克力
指导教师:汪沐川

微信图片_20210616083017.jpg

作品说明:由当代年轻人在同一个屋檐下,面对生活的抉择,不同的心态和生活状态引发思考。一个空间下,人们的生活和悲欢并不相同,把视线聚焦在同一栋楼或者区域中,体现出生活百态。所以我想将居住空间的构成关系作为我创作的载体,加入榫卯这种传统元素,运用有机玻璃材料来表现构成性的雕塑。 

苏克彦-《五楼三排》

尺寸可变-软材料
指导教师:孙妍

微信图片_20210616083020.jpg

作品说明:作品《五楼三排》采用皮革这种软材料,它具有柔软的特点从而带给我们温暖和舒适感,也由于材料自身所特有的色彩因素,更能加强创作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统一的莫兰迪灰色调不同质感的皮革进行创作,带给观者一种平静的感觉,与观者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作品通过对每个人物的活动状态、场景的布置、氛围的烘托,将观者置身于当时的场景,用更加生活化的表达,与人们引发共鸣。通过皮革这一软材料进行创作,统一了艺术形式和语言的表达,将色彩与形体进行融合,把在人们在图书馆学习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舞台化,触碰人们内心最柔软细腻的地方。 


END

资讯转载自:

 我形我塑
NEWS最新资讯
更多

暂无内容